第十八节 本能是最好的良药-《深层心理学》
第(2/3)页
在无形中,他因本能保护力量的意外压制,导致向妈妈的敌对——堂姐妥协.
所以,当以后堂姐崇拜某个明星,他因妥协失去自我判断,开始模仿她,也变得十分崇拜那个明星。
而当那个明星与另外一个明星之间有竞争,有可能失败,他又极其隐秘地由恨转爱,产生妥协,转向崇拜另外那个明星.
当某一天,他崇拜的这个明星产生了极端消极地行为,他竟也跟着极端消极起来,甚至引发了他的某种心理疾病.
他的心情似乎与偶像的心情连为一体,根本不可分离。
偶像的消极,直接导致他的消极,也根本无法排除。
他总是极易向“偶像”的对立面或消极面妥协。
现代社会中,那些为自己的“偶像”一掷万金的狂热粉丝何止少数?
极端者,“偶像”一句话,即便要他付出百万、千万,甚至生命也在所不惜。
这根本就是“母亲”的转移。(转移至“偶像”上)——一种维护“母爱”的本能。
只不过这种“保护母爱”的本能转移到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偶像”身上。
造成了一种几近生理的分裂性。
这就好像有人对他说:“连你的偶像这么优秀和完美的人都逃不过那个宿命,你怎么可能逃脱?”
这是令患者对恢复健康快乐无望的深层原因。
他根本无法从所谓的“宿命论”中独立出来,因为和崇拜“偶像”密不可分的“粉丝”心理,有数量成万上亿般强大的“共鸣”和“共识”。
不经过深层记忆,根本无法从那种“不良共识”中独立出来。
可见,心理疾病就是如此隐秘至极地产生.
不经过深层分析,是根本无从发现的.
只能给患者以无力地安慰和劝说.
但是,问题要从全面的角度看:这种与母亲的身心分离,有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他甚至在快到初中年龄,去不远地买东西的时候,都必须要妈妈陪着,以确保她的存在。可见,所谓的“偶像”只是从最初对妈妈的感情,不断向外界转移的产物。无怪乎人们对“偶像”的崇拜几近疯狂:为了追求某位“偶像”,不惜一掷千金。就像人们为追求网游中的“强大人物”,可以投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甚至可以为之醉生梦死。心理疾患者的疾病之所以无法摆脱,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因为对“偶像”的深深沉迷;偶像的一言一行,似乎注定了他的一言一行,根本无法自主。就像此例,其实他只需回忆到最初反抗堂姐时的心态,一切偶像的负面作用将不复存在。
回到主题:
上述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身心与母亲的分离状态。
如果细心一点,就能发现:
这次经历与他抗拒进校同出一辙。
同样是刚开始抱着美妙的好奇心,突然之间转换为恐惧。
而且,这次经历应先于在学校受到惊吓的经历。
因为保护母亲最原始的本能机制,根据前面的分析也得知,保护母亲就等于保护自己。
因为孩子与母亲总是身心相连的。
原始的本能机制被压制,
所以导致以后受到惊吓也无法抵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