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蓬山此去渺茫茫(三)-《轸花辞》
第(2/3)页
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有人传说他躲入深山中畏罪自杀,也有人说他疯癫流浪沦为乞丐,还有人说他大彻大悟,遁入空门。虽然传说五花八门,真假难辨,但施佳珩坚信无论结局如何,他已然找到心灵归处。
顾辰望着他离去的背影,颤抖地退步,不解的喃喃自问道:“我顾辰一生公忠体国,勤俭自律,从未做过伤天害理之事,何以生此逆子,夺我一子一女,竟令我遭此无人送终的下场?”
施佳珩略带沉重地回答他道:“这是大人的家事,我本不该多嘴。只是出了这许多事,我却有一言不得不如实相告。虽说孝悌是天道,可天道也有人心。儿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可父母教养子女亦是理所应当,子女不孝,往往是父母不慈。顾朝珉有今日,您大约也是难辞其咎。”
此言一出,顾辰立刻下了逐客令,英明神武的顾大人在认错这一点上远比自己的儿子要固执许多。
施佳珩也不介意,他已经老的朽入骨髓。他扶起躺在地上的林日昇,自觉地离开了顾府。
林日昇在昏睡中一直做着各种奇怪诡异的梦,清醒之后,昏沉沉的脑中囤积着各种混乱的画面,唯有一个梦境他还完整的记得:仍旧是那个一滴水化成湖,不过这一次他是站在岸上,可身后的顾梦影却笑盈盈地将他推入了湖里,他快要溺死了,妻子却只是站在湖边笑。原来梦影是这么恨他的冷淡远离,恨他心中存在另一个女人的身影,他的心被狠狠地刺痛了。他恨自己敏锐的感受,让他挑剔着妻子不能与他心意相通,他恨自己的软弱惶惑,让他在错过真爱后又逃避另一段真情。
顾梦影的丧事顾家全力承办,他想尽一点心意弥补一些愧疚之情的淳朴愿望也被拒之门外。顾家以不愿承认他的姑爷身份的态度折磨于他。顾辰乖戾已经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他明知女儿的死与他无关,但仍将压抑在心头负面情绪抛洒到他人身上,仿佛将一切过错归于他人,他便能证明自己的无辜和绝对正确的权威。
他开始自暴自弃,憎恨自己,讨厌自己乱七八糟的人生和犹豫不决的性格,他再次如闭关一般地躲在屋里,拒绝朋友,拒绝亲人,拒绝世界,也拒绝自己。
当他推开房门迎接外面的阳光时,信心全无,再也没有等在门口的身影,他的振作和努力失去了期盼,他便也无需再自欺欺人。经过这一番遭遇,他的仕途、情爱、婚姻可谓全盘失败,他的父亲试图用名利、家族、责任来激励他的入世之心在现实面前节节败退,本来就根基不稳的信念此刻全然崩塌,妻子的死毁了他最后的希望。被逼到尽头的他终于决定用承认失败,放弃执念的方式开始反抗,皇上的御案前出现了他以决绝的笔调书写的请辞书。
在风华正茂,风头最劲之时请求归隐山林,无论是朝廷同侪,亦或是宫廷亲人都将其原因归咎为妻去世的心灰意懒。但他们脑海中情爱婚姻消逝对一个男子的影响微乎其微,大诗人元稹可以一壁写出凄艳绝伦的悼妻诗一壁艳遇不断,大词人苏轼可以对王弗魂牵梦绕、念念不忘,也可以妻妾成群,风月留恋。毕竟世上有几人能如王维般在妻子逝世后,一心礼佛,孤独终老。
他们认为林日昇不过也是沽名钓誉之辈,以请辞书换取一个长情之名罢了。可他却用一连三次的强烈要求狠狠地冲击了众人暗生的鄙夷之情。不久众人便在惊讶中相信他辞官的心意是无可动摇了。
李承勋也颇为头疼,在还没有最终能想好如何处理之前,他的奏折只能积压在御案上。
他的叛逆通过林淑妃的家信传到蜀地林府。正自得于自己英明果决中的林昶像被命运再次重击了一拳。他本已替儿子谋划好的前程道路瞬间化为泡影,他企图用儿子延续生命,实现理想的妄想因林日昇在挫折磨难中逐渐形成的完整人格而逐渐被碾碎。他从小便以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来教导儿子,目的是用孝悌的道德枷锁绑儿子的心,只要以此为要挟,儿子便能听从他的摆布。在他的严厉的知识和道德教育之下,林日昇果然成为了一个仁爱正直的青年,然而世事难料,圣人的完美德行对他的影响更趋于博爱悲悯,而非治国驭民,他最终还是在林氏世代医德的熏陶之下走了另一条救人而非治人之路。
林昶连天加夜地赶赴长安,他通知妹妹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拖住皇帝的同意请辞的裁决,好在皇帝也徘徊在两难之中。他欣赏林日昇的宅心仁厚,赞叹他的医术高明,又可惜他的毫无权谋,这样的人留着不过是个无用的好人,但能官易得好人难觅,立他为一个道德楷模也未尝不是件笼络人心之事,此外他还想了一个折衷的办法,莫如调他入太医院,成为自己的御用大夫,也是件两全其美的事。
这不啻对林昶来说又是一个晴天霹雳,进入太医院成为太医,说白了不过是个身份高贵些的大夫,他希望儿子出将入相,而不是囿于家族行医的怪圈里,否则他林氏将永生永世都无法翻身,堂堂正正地跻身士族名门。
因而林昶几乎是气急败坏似得出现在长安城林府的大堂里,他坐在太师椅中,脸上即便已经极力克制自己的愤怒,但仍是一副眦裂指的模样。一见面,跣足科头的林日昇便撩衣跪在地上,负荆请罪似得全程垂着头。
第(2/3)页